Matrix 周报:第 001 期
2020-04-02 20:07:54 Author: sspai.com(查看原文) 阅读量:293 收藏

经过数周的改版,Matrix 周报终于以新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啦。除了精选出上一周的热门文章与优质文章,我们还将新增更多的互动部分:来自作者群与编辑部的 AMA(Ask me anything)、明星作者的访谈、带着古早味的读者来信……总之,让你第一时间了解 Matrix 里的更多有趣好玩的人和事。

最受欢迎

除了能玩小游戏,Windows 微信公测版还有这些实用新功能

作者:奇客派

精彩节选

微信已经基本成为最热门的社交应用,连近期手机微信对深色模式的适配也备受关注。桌面端微信也同样没有被忽略,期待已久的「摸鱼」神器——微信小游戏终于适配桌面端微信了,你甚至可以在微信内斗地主、跳一跳。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在「深色模式」刷爆朋友圈的同时,微信的 Windows 版本也向前迈了一大步:支持了跳一跳、天天象棋、斗地主、你画我猜等几乎全部的小游戏。此外,小程序和消息引用功能也更完善了,对主力使用 Windows 微信办公的朋友可以说是一个喜讯。

一日一技 | 如何阻止 iCloud 同步某个文件夹

作者:王禹效

精彩节选

使用 iCloud 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有些文件夹你不希望同步。比如游戏制作,视频剪辑等的工程文件,iCloud 的持续同步机制会使得这些文件夹中的部分文件持续处于被上传且不可用状态。

这时你只需要重命名你不希望同步的文件夹,给他的文件名加上一个「.nosync」即可。如下图,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旗标,用来告知 iCloud 不要碰这个文件夹及其子文件。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文章用很短的篇幅介绍了 iCloud 同步时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小技巧:阻止某个目录被同步。这样可以有效解决短时间内被频繁修改的文件的同步问题。即便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被使用频繁的产品,也会有需要改进的细节。

在 Windows 平台上进行流程化公众号写作

作者:Vio

精彩节选

事实上,在我的理解中,将「写作」与「发布」完全隔离,正是让创作流程化、模块化的重中之重,而「让创作流程化」又是高效写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费劲巴力,为的就是形成一套「本地创作→云端备份→公众号发布」的流程。在我文章写完的那一刻,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发布层面的事情,就该脱离文章内容本身了。如果追本溯源的话,M↓ 标记语言诞生的初衷也正出于此。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公众号的写作与发布一直是一个令许多文字工作者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比起网络上的各种「编辑器」,作者对比了当下可行的若干种具有可迁移性质的发布工具和方法,最终探索摸索出了令他满意的写作与发布流程。也许这个流程还不够完美,但是作者对「一站式写作」的探索也许也能对你有所启发。

值得关注

我做了一款日语学习应用,帮你在阅读中掌握语法:捧读

作者:周楷雯Kevin

精彩节选

就我个人而言,学习日语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可以自己看懂那些好吃的东西,好看的包装上都写的是什么,可以看懂轻小说,看懂漫画,玩懂游戏,读出在日本遇到的各种招牌的名字。

那么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我最希望的是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来学习日语,如果能有一款 App 帮我去解读各种内容,总结知识点,因材施教,那就太好了。

因此本着这个目标,开始设计这款 App。这款软件的所有功能,也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去构建。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日语学习中越怕越吃力的一座大山——语法,终于有开发者试图用产品来帮助日语学习者解决这一麻烦了。《50 音起源》开发者周楷雯的新作,从词句语法、语义结构、朗读翻译等角度帮你轻松学习日语,文中还有开发《捧读》背后的故事,以及《捧读》将来的计划,值得期待。

三大国内主流在线文档服务体验

作者:KeNNY

精彩节选

有趣的是,它们正好代表了截然不同的三股势力:石墨初出茅庐,是位意气风发的新人;金山则在办公软件领域摸爬滚打三十余年,有着深厚的技术底蕴。至于作为互联网巨头的腾讯,则是切入了一个新的领域,试图借助自己的影响力和用户基数拿下一城。

具体到产品上,石墨提供的编辑器以及排版样式都较为现代,更符合互联网时代内容创作者的喜好;完善的表格功能,也进一步体现了他们作为后来者的用心之处。

而金山文档用起来,是三家当中最接近 Office 套件的一款;不仅编辑功能和使用体验上如此,其对于 Office 文档的兼容性之佳,也足以成为很多人使用它的理由。

至于腾讯文档,从 TIM 内置的协作工具,到后来的独立发展,它上线的时间已然不短。只是就目前的表现来说,无论文件编辑、格式兼容性,还是协作功能;方方面面上,它最多也只能用「差强人意」四个字来概括。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对于我来说,这篇文章对于我的意义并不是最终要抉择哪一家的工具,而是:在使用一款在线文档工具/服务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评估它?每个人想要的功能点不同,就应该结合自己的需求更客观地看待这篇文章。

给你的终端加点料 —— 7 个让终端更好用的小工具

作者:OriDance

精彩节选

仔细想想,Shell 可以说是我们电脑里的 Jarvis,听我们的话(命令行指令)帮我们干活(执行程序)。上面这些各式各样的小工具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和 Jarvis 交流,相信将来某一天,兼容自然语言的 Shell 或者更方便的交流方式能够彻底革命我们现在的人机交互。

阅读全文>

编辑荐语:大多数用户可能永远不会和终端打交道,但是如果你的工作/生活省不了终端,不妨看看这篇文章来给自己的终端加点料。

作者群 AMA

AMA 是 Ask Me Anything 的简称,我们想知道大家关心的科技圈的问题或者想要寻求的帮助。机器人向我们的 Matrix 作者群收集到了一些大家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被转发给少数派编辑部的各位编辑,他们将会选择部分问题进行回答,被回答的问题和答案将会公布在每一期的 Matrix 周报中。

Q:2500 块以内,目前最想要的一台 Android 备机,把一加 5T 给家人用了,但是又需要一台备机。很少游戏,比较颜控,拍照小白。价格可以是二手价!(来自 别嘚瑟花蟹

Clyde:Android 备机个人会选择小米,2500 应该能拿下一台成色较好的二手旗舰或者次旗舰了。好不好看这事完全主观建议搜搜图决定,我推荐小米的原因是作为 Android(加醋)备机小米的表现应该是最稳定的,MiPush 和 MIUI 成熟的后台管理可以让人安心地把所有国产毒瘤应用扔进去,同时还不会错过通知推送。当然,坏处是有一定折腾的门槛,尤其是系统应用广告和通知推送的调校。

Q:能否/何时用 Ulysses 直传少数派文章?(来自 HarveyJanson

waychane:之前沟通过,短期内无计划。

Q:少数派编辑体验过后的 App 多大概率会一直使用?很多 App 推荐完后真正的使用周期能有多长呢?就像纯纯写作的开发者,自己不是移动端写作的主力用户,少数派编辑对自己体验过后的 App 留存率有多高呢?(来自 Brick713)

Clyde:最后大家能在首页上看到 App+1 的应用,往往也是我自己觉得可以留下来长用的。当然这种事主要还是看自己有没有需求,就比如你提到的纯纯写作,它的确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应用,对我来说甚至是「装机必备」,但零碎时间不多、没有移动端写作需要的人应该不会像我一样把它留在手机里。

Q:网络学习/办公期间如何护眼?上了两周网课后感觉视力下降明显T﹏T (来自 sheeps

三羊:玻璃酸钠眼药水+蒸汽眼罩呀!还有放个提醒休息的 App,每过一会儿就看看远方缓解眼周肌肉疲劳。

Q:微信更新到 iOS 13 SDK 后是如何解决语音来电 PushKit 推送后必须使用 CallKit 通话这一限制的?集成 CallKit 的应用程序依照相关规定,在中国大陆商店不予上架;iOS 13 SDK(由于支持原生 Dark Mode 可以推断微信显然已开始使用)要求 PushKit 推送后必须唤起 CallKit,微信是如何进行适配的?(来自 stevapple

waychane:看到几位开发者说这事,在这个功能上面应该有和 Apple 合作。

Q:一顿吃六个汉堡🍔 是什么体验?(来自 黎明前线Alan

Clyde:目前的极限是一个皇堡一个安格斯了,吃 6 个不会死,但短期内应该都不会想吃了吧。可以问问路中南。(此梗来源见 此文章 评论区)

社区访谈

Matrix 已聚集了一批优秀的分享者,你可能经常看他们分享数字生活的心得或体验,但可能并不熟悉他们。为了进一步拉近大家的距离,我们策划了这个板块,邀请 Matrix 内活跃的分享者,讲讲他们关于数字生活的故事。

本期,我们请到的是在刚刚结束的 2019 年度征文活动中连发三篇的 @思考问题的熊

介绍一下你自己和所做的工作?

少数派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思考问题的熊,自从大三以这个 ID 出现在互联网之后,身材就逐渐像这个名字发展,现在多数从网络上认识的朋友都会直接称呼我为「熊」。

我目前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可以大致理解成数据科学在生物领域的具体应用。作为一个 92 年生即将奔三的人,正在为博士毕业做准备。

目前是印象笔记资深印象大使、生信技能树(一个专业向组织)核心成员,曾担任过两年中科院生物统计学研究生课程助教并组织了生物技能树主办的第一届生物信息人才论坛。

我是一个喜欢写作的人。不严格地回溯,大四是我开始密集写作的一年,当时的内容主要是保研考研的经历和复习备考建议,这个主题前前后后写了 20 多万字,后来整理成一本叫做《靠谱学长说:聊聊考研复习这件事儿》的册子。目前一直在维护着自己的博客 思考问题的熊,你也可以在少数派 找到我。近期也开始尝试做一档播客栏目 熊言熊语

至今 6 年过去,写作这个爱好算是坚持了下来。不少好朋友都是通过写作和分享认识的,写作也带给了我很多意外收获。比如,之前在北京参加印象笔记 6 周年印象大使聚会就有刚考完研的印象大使找到我表示感谢,我没有想到几年前写的东西如今还能真真切切的帮助到一些人;因为在少数派写文章,我得以认识了不少厉害的作者和负责的编辑,平时无论有烦心事还是技术难题他们都能给我中肯的建议和技术支持,非常感动。

平时主要是使用什么硬件/软件/应用?

魔改戴尔台式机 + 罗技 MX Master 2S 鼠标 + ikbc 无线 87 键机械键盘 + Bose QC20 有源消噪耳机

上面这四件是我在实验室工作的主力硬件。因为平时主要在服务器上跑程序,所以实验室配置的台式机没有非常顶尖的配置,后期加内存加固态加存储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工作需求。罗技的 MX Master 2S 和 ikbc 的键盘对于不烧设备的我来说已经足够,鼠标支持各种自定义配置,键盘本身支持切换「Caps」和「Ctrl」键位。

大脑壳的我用头戴式耳机时间长了非常难受,于是一直在用 Bose QC20。降噪效果没话说,为了稍微提高一丢丢音质搭配了一条节奏坦克 SONATA 奏鸣曲音源转接线。

19 款 13-inch MacBook Pro + iPhone XS Max + AirPods Pro

这三款 Apple 设备是我在实验室之外的主力硬件。写东西剪音频、在家和外出工作的时候都靠 MacBook Pro,去年手机从坚果 R1 换成了 iPhone 用上「接力」以后真香。AirPods Pro 发布当天就入手,除了用台式机听歌或者没电基本都带着它。

Kindle Paperwhite 3 + 猫王原子唱机B612

这两件是除了上面那些以为目前用的还算多的两个硬件。自从去年入手了 Kindle Unlimited,买了好几年的 Kindle 焕发了第二春。猫王这个小蓝牙音箱是买「三联中读」会员送的,颜值高便携且音质好音量大,淋浴听歌必备良品。

Drafts + 印象笔记 + 语雀 + Xmind Zen

上面四个是我目前「写字」相关的软件,在 iOS 和 macOS 上主要使用 Drafts,在 PC 上主要用印象笔记。因为不同设备的使用场景,Drafts 配合 MWeb 是我现在写文章的主力工具,印象笔记则有我所有的工作笔记和学习记录。因为要做专业相关的文档知识库,蚂蚁金服的语雀是我们目前主力的协作创作工具,Xmind Zen 则是我做思维导图一直在用的工具。

Inoreader + Pocket + Pocket Casts + Trello

这四个是和「输入」相关的软件,Inoreader 配合 Pocket 用来读文,Pocket Casts 用来听播客,Trello 则用来管理我的各种项目同时也是我的资料库。

滴答清单 + Toggl + 飞书

这三个是我目前自我管理相关的软件。Toggl 用来记录时间都去哪儿了,滴答清单当做全平台的日历使用同时做一些基础的任务管理,飞书则是我主要的 IM 工具,我把它融入到了自己日常的学习流程,也用它和朋友远程录制播客。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日常工具类的应用,比如 Outlook、MarginNote 和 Office 365 这类就不多说了。

你经常关注的哪些方面的信息?信息源都有哪些?

我之前做过一个学习流程图,其中就有和信息相关的内容。

我日常接触的信息主要有学术期刊文献、博客与深度报道文章、社交平台看到的各种分享和即时通讯工具的聊天消息。

其中,学术相关内容主要通过两个专门的文献类平台(QxMD 和 Researcher)和对应客户端获取,也用 RSS 订阅了几个高频阅读的杂志;专业领域的博客则通过 RSS 在 inoreader 查看,这些博客需要平时多留心多收集,遇到好的就及时订阅。自己很少看公众号,一些不错的媒体报道会使用锤子阅读这类聚合应用。

此外,我订阅了财新通和三联中读的会员,主要是用来读《财新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这两本杂志,也订阅了 Wired,它的科技类报道很不错。

针对 Twitter 这样的社交平台,我在手机上安装了两个 App,比较忙的时候会用官方客户端接受算法给我的推荐内容;比较空闲的时候则会打开 Tweetbot 按照时间线浏览推文。

最近半年,在少数派几位作者和编辑的安利下(点名 Nick 老师)我开始重度收听各类播客。如今很多优质的播客也成为了我重要的信息来源,比如 The Daily、井户端会议、津津乐道、无时差研究所、忽左忽右、声东击西和疯投圈等等。

平时的工作环境是什么样子?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我的工作地点坐标为上海徐汇区相对安静的一条路,以工位为圆心以 500 米为半径画圆,可以直接命中星巴克、瑞幸和 CoCo,如果扩大到 1000 米还能找到一点点和厝内小眷村,属于奶茶咖啡密集型环境,这难道是我这几年变月半的原因么。当然,如果感觉糖分太高,步行十来分钟也可以直接到黄浦江边跑步放空。

上图是我平时的工作环境,其实就是办公桌上摆着之前提到的硬件组合再加上书和充电器,右边座位是一个师妹,左边座位是一个更低年级的师妹。在很有限的空间内,我只能让自己的桌面尽量整洁,插排竖放在隔断边,左手边是固线器无线充电板加手机支架,右手边是水杯和常用书,显示器支架放些常用的东西。

虽然我是生物专业但平时并不会做湿实验也接触不到大家固有印象中的那些瓶瓶罐罐,反而是整天面对着两个非高清显示器,游走于服务器和编辑器之间,处理各种各样的数据。如果不刻意活动一下,很可能早晨到了实验室座位上一坐就是一天,因此我非常希望可以给自己打造一个站立办公的小环境,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实现。

谈谈最近收获的小心得?

进入 2020 年到写下这些采访内容为止,一方面因为 COVID-19 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进入毕业学年的主观心理原因,很多事情的发展都不在我原本的计划中,整个人的状态也非常不好。最近正在努力进行自我调整,让大多数事情能够尽快走上正轨。

如果说「心得」,最近做的最多的都是在自我剖析。

面对不同项目大量的工作,我试读按照各种任务管理的思路和流程来操作,任务越分越多越分越细的时候,整个人的心态上反而会出现焦虑和压抑。当一部分任务因为设定时间节点而无法完成的时候就会更加不安,以至于很多后续的内容无法继续进行。

仔细想想,我们似乎不应该以完成为目的去做某些事情。如果做一件事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完成,在过程中就会异常艰难。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科研和学习不应该是我们要完成的任务,而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今天过去,明天后天依旧要继续。

走到一个公园,想想要走好几公里才能出来也许就不进去了,当成散步,溜溜达达反而不会觉得多累。不要太追求高效,但是得走着。

推荐一本书?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

如果不是最近状态特殊,我或许会推荐技术向或者效率类的「工具书」,肯定不会推荐《伯恩斯新情绪疗法》。这本书是对心理学和抑郁症有一些了解的朋友介绍给我的,豆瓣评分 8.9,非药物抗抑郁读物。书比较厚,我也只是刚读了一部分,书里的内容和方法值得思考和操作。

推荐这本书给大家,并非说我们都是有问题的人,我也没有实际资格去评价这本书的好坏。只是在当下想提醒大家应该更关注自己一些,正如豆瓣上豆友的一句短评:有病治病,没病防身。

以上就是本期 Matrix 周报的全部内容啦!如果还有什么新鲜有趣事情想和机器人分享,或者有什么想对编辑部诉说的真情/建议,亦或者是需求某方面的建议参与到 AMA 中,欢迎发送邮箱到 [email protected],机器人将会仔细阅读每一封来信 📨


文章来源: https://sspai.com/post/59758
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unsafe.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