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速递 042 | RIME 多端同步、无线充电争议以及派友们的新玩意
除了首页时间流和侧栏的精选展位,少数派 Matrix 社区还有很多优秀内容因条件所限无法得到有效曝光,因此我们决定重启 Matrix 周报,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社区内容、作者投稿新玩意以及社区产品动态呈现给大家。
希望这份「社区速递」能帮你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分享。如果你有任何栏目内容或首页改版建议,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反馈。
TerryGu 的《为了能让老婆看上带中文字幕的俄剧,我做了一个产品》是一篇讲述个人创业故事的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从满足妻子观看带字幕俄剧的需求出发,开发了一款名为《快转字幕》的产品。文章详细介绍了产品的开发背景、技术实现以及创新功能,包括纯净识别、智能重排、带有上下文的 AI 翻译等,展示了如何利用 OpenAI 的 Whisper 模型和 AI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最终将其商业化。
《轻松探索我的足迹:使用日常地图导航类应用》里,张子豪John 为读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我们日常使用的地图导航应用来记录和探索个人足迹。文章比较了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Google 地图以及 Apple Maps 在足迹记录功能上的不同特点和操作方法。作者还指出,尽管这些应用的主要功能并非专门用于足迹记录,但它们提供的足迹功能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已经足够使用,并且能够自动保存导航路线,方便用户回顾自己的行程。
在《Rime 如何通过 iCloud Drive 实现词库多端同步,Windows、iOS、macOS》一文中,青枫详细介绍了如何在不同操作系统间同步 Rime 输入法的词库。文章从设备环境的介绍开始,逐步引导读者通过 iCloud Drive 在 Windows、iOS 和 macOS 系统上实现输入法的一致性体验。无论是通过设置软链接,还是指定配置目录,作者都提供了详尽的步骤说明,确保派友们能够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在《2024真无线蓝牙耳机选购入门小册》中,兔子队列 为读者提供了一份全面的真无线蓝牙耳机选购指南。文章从耳机的硬体规格讲起,详细介绍了驱动单体、振膜材质等关键因素,并对音讯编码技术、音乐来源平台、蓝牙版本选择、快充技术、无线充电支持、通话降噪技术、被动降噪与主动降噪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还特别强调了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建议读者在购买前试听。
kinh_l的《如何规划一次国内自驾旅游(一)》是一篇为自驾游爱好者准备的详尽路线规划指南。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规划自驾游时的心得体会,包括确定大致区域、路程预估、网罗兴趣点和切分路程等步骤。他强调了自制计划的重要性,认为这不仅能避免盲目跟随他人路线带来的风险,还能加深对旅游地的了解,提升游玩体验。
《怀旧游戏全能王:RetroArch 极速入门》是由 AlexTheNomad 撰写的一篇专为怀旧游戏爱好者打造的入门指南。文章详细介绍了 RetroArch 这款开源、免费、跨平台软件的使用方法,它不仅是一个模拟器集合,更是一个能够提供丰富自定义选项的前端程序。从下载安装到基础设置,再到游戏的加载与游玩,作者手把手带领读者探索RetroArch的强大功能,包括软件界面汉化、主题自定义、游戏库生成与管理、模拟器核心设置等。
Scond 的《春节之旅—马来西亚&新加坡》是一篇记录了作者春节期间与家人共度时光的游记。文章从作者个人旅行的筹备工作讲起,详细描述了从机票预订、签证申请、保险购买到电话卡、国际漫游、驾照翻译件等一系列行前准备。作者通过自驾 1000km 的行程,带领读者领略了吉隆坡、新山、新加坡、马六甲等地的风土人情,以及在旅途中所遇到的各种温馨和挑战。文章不仅分享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吃住行玩攻略,还提供了实用的旅行清单checklist,是一篇内容丰富、信息详实的旅行指南。
在《杨梅夏紫,橘柚秋黄|「谈论食物」的幸福》中,西几妙 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了食物与幸福的微妙联系。文章通过对日常饮食场景的描述,展现了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简单存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从学校周边新开的饺子店到宿舍里的定点投喂,从山西老陈醋到盐水毛豆,作者通过个人经历引发读者对食物深层次幸福的共鸣。这篇文章不仅是对美食的赞美,更是对生活热爱的表达。
为了让作者的投稿尽快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调整了《新玩意》栏目中作者投稿部分的呈现方式和周期,作者投稿的「新玩意」后续会迁移至本栏目。投稿渠道与奖励方式仍与以往完全一致,详情参见文末。我们相信新鲜火热出炉的分享更能赢得大家的喜爱,也欢迎广大读者朋友们踊跃投稿。
试想这样一个场景,某个天气好的不适合上班的工作日的早上,你艰难的从床上爬起、洗漱、吃早饭、如厕、挤上地铁,正想抬腕看一眼手表上的时间,却突然弹出一条电量过低提醒。这才突然意识到,昨晚忘记给这个 「祖宗」 充电了,而连续活动目标达成的天数又好不容易累积到了 100 天,下班回家充必然完成不了今天的任务......
这时候,如果你在单位的抽屉里或者背包里拥有这样一个充电器,就能解决一定的问题,这就是 Rock 手表便携充电器。
首先是外观方面,整个充电器由主体、保护盖、挂绳组成,尺寸紧凑,蓝白色本体配合上亮红色挂绳,有一种清爽的隆重感。摸起来手感比较舒适,防滑但并不太耐磨。大小可以轻松放入口袋或背包,或者挂在钥匙上作为装饰物,重量几乎无感,不会给日常携带带来额外负担。
此款充电器共有两款,分别为 type-c 接口款和 USB-A 接口款,支持 5V=1A 输入和最高 2.5W 输出。在产品侧面有基本输入输出信息,另一侧有一个指示灯,给手表充电的时候亮蓝灯,充电速度实测比官方标配要慢一些。
虽然充电速度不快,但是兼容性和使用场景却非常强大,可以与多种设备配合使用。无论是笔记本电脑、充电宝、充电头还是手机,只要有相应的接口,都能为 Apple Watch 提供充电服务。这一点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在外出旅行或日常通勤时的充电需求。(我的这款实测可以插入 iPhone15 使用)
最后,不得不说,Apple Watch 的续航水准真的需要提升,希望苹果早点让用户摆脱 「日抛型」 电子设备的体验,真正实现 「随便充充就不焦虑」 的安心体验。也希望每一个热爱收集奖章的苹果用户们,都能获得健康的身心,以及满满的成就感。
写在前头:我不是发烧友,也不是大法师,手里唯一一台相机还是买来吃灰 2 年的奥林巴斯,可能是被大数据精准狙击,或许是跌入了消费陷阱,但当下的我就是中了胶片的草,日思夜想,坐立难安,可能胶片相机也是我众多的 「Rush of blood」 之一 XD。
我一直以来对机械的、逻辑的、秩序的事物非常着迷,同时也沉醉于把光影捕捉下来的愉悦,自从两年前搬到成都工作后,终于有了空闲的时间把吃灰已久的数码相机翻出来好好盘一盘;报复性地摁了两年快门之后,至少对摄影的基本参数算是了解了,也是在这个时候突然感觉到,数码相机的摄影流程太短了,在一番选景、构图之后,抬起手啪地一下就结束了,相机在这个流程中的参与感并不强,这快门摁得不够过瘾,这时候我知道我又要开始爆金币了。
首先肯定是初步的整理需求,重中之重一定是 「可以纯手动操作」,毕竟这个过程或者说 「仪式感」 是我想入手胶片相机的出发点,而且对于一些老古董机器来说自带的 A 档不一定好用,有纯手动操作至少可以把出片掌握在自己手里。随着信息的汲取,需求也愈发的清晰起来,最终把目标定在了旁轴 135 相机(或外观类旁轴),主要是想尝试没体验过的设备,所以排除了带军舰顶的传统单反,同时需要体积偏小更方便把玩,至于胶片规格则是以便宜为主。
初入海鲜市场的兴奋感很快就被海量的候选者冲刷殆尽,由于胶片相机主要还是机械结构,所以能够存活到现在的可太多了,加上胶片相机已经面世了很久,一些型号产量又大,只要 你愿意 (有钱),基本上可以淘到任何型号的各种成色。这期间种草过奥林巴斯的 pen-ft 半格,但被较高的价格劝退;纠结过同是奥巴的 35 系列,但深受所谓 「旁轴七剑」 毒害价格始终不尽如人意,这一原因当然也适用于其他的旁轴,可能是什么电影出现过,可能是哪位明星使用过,连带着系列的其他机型也都身价大涨。
最意难平的还是柯尼卡的 ⅢA,方正中带着圆润,大胆的直角切割在打破秩序感的同时又凸显其工业风的设计,厚实的机身配上机顶的信息文字,厚重、冰冷,又不失优雅和精致,少有的镜头双拨过片简直是上世纪的解压玩具,加个片仓挡板甚至能当半格使用。
但也就在这段纠结的过程中,理性逐渐占据了上风。首先是胶片相机不同于数码相机,机身对于成片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区别更多在于镜头和使用的胶片,这样一来和其他旁轴对比相当于多花的钱都花在机身上,一下就感觉性价比低了不少;其次是考虑到这是我的第一台胶片相机,应该更多定位在入门学习,盲目地追求其他属性并不可取,单论外观来说,便宜的多的机器里也有其他外观很讨巧的选择。
预算一砍,心态平静了许多,硬性条件不过几个:功能正常,成色没有大的磕碰掉漆,其余的就看外观眼缘了,简单的刷了一晚上,再去睡梦中斟酌了一下,第二天起床就下单了,因为都在成都,快递也足够给力,当天就收到了期待已久的设备。
到手之后打开录像,开始拆包检查(相机这种易损件从海鲜市场回来一定要记得拍摄开箱视频),作为一个完全新手来说,多亏前期看了不少视频,大致上还是知道怎么检查快门光圈这些东西的,只不过快门速度超过 1/4 我的肉眼和耳朵就不好观测了,只能怀着忐忑的心情,把人生第一份胶卷装进去,用实际的拍摄去验证。
装胶卷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在合上后盖之后过片才发现回卷旋钮没有跟着转,也就是说可能没上好卷,硬着头皮开盒又看到胶片好好地卷进片仓里了,含着泪把胶片卷回暗盒之后重新上卷才一切正常。后来把视频发到网上才从网友处得知:胶片一般在暗盒里是松弛状,刚开始过片不一定会带动暗盒里的卷轴,白白浪费了前面几张,只好当作交学费了。
目前这一份胶卷已经拍了 20 多张,就如我预期的那样,构图、测光、对焦,多出来的几步让拍照这件事充满了仪式感,旁轴的所见非所得和胶片的滞后性都让按下快门的时候对未来充满期待,不得不说把时间过得慢起来是一件浪漫的事。
在不经意间想起这是一件来自 1960s 的老物件,还能以这么精神的状态被捧在手中,心里有莫大的满足,放一张新老同框,经典的设计始终不会过时。
希望大家都能以合适的价格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今这个万物皆可炒作的环境下,很多本应让更多人享受到的事物都被抬到了不属于它的价格,但在某些独角兽的光辉下,也还有其他宝石藏在阴影中,愿所有人都能远离消费主义陷阱。
每次萃取咖啡液后,我都习惯再萃取一杯,因为第二次萃取的咖啡液浓度也很高,用来做美式非常省事儿方便,也能做日常应急之用。以往我用喝完的沙棘汁饮料瓶作为第二杯咖啡液的容器,但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细长的玻璃瓶身,不仅占用冰箱空间,而且每次倒入的咖啡液只有瓶身底部一点点。于是想着买个更小巧更实用一些的分装瓶。
偶然间我在拼多多刷到了这款迷你分装瓶,一下子就被种草。我之前曾在淘宝收藏了一款同样外观的进口梅森杯,但这么迷你的小梅森杯还是头次见。于是兴冲冲地全款购入 3 个 35ml,1 个 120ml 的分装瓶。收到后已经使用了几天,和大家分享下使用体验。
玻璃材质的瓶子非常方便清洗,用清水冲洗或浸泡,手指或者小杯刷清洁都可以。第一次使用我先将几个瓶子清洗干净,然后又用酒精分别对瓶内和瓶盖进行了消毒,充分晾干后才开始用。小把手 + 小瓶身真的很小只,手感小巧圆润,我觉得非常迷你可爱,尤其是对比冰箱里其他瓶瓶罐罐,显得非常独特,可重复利用的特性也相对环保。35ml 刚好是一杯浓缩液的容量,我平时喝咖啡只萃取 30ml 左右的咖啡液,非常合适。
我最关心的问题,是玻璃瓶的盖子是否可以拧紧密封,如果可以,那么就可以作为 EDC 随身携带。于是到手后我先测试了下密闭性,比较幸运的是我购入的这几款小瓶子都没有出现漏液情况,虽然由于比例大小的原因,瓶盖只能旋两三扣,但是拧上挺紧实,将瓶身倒过来也没有出现漏液情况。不过以往万一,瓶身外面最好再套一层密封袋,心里更踏实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避免把背包弄脏。
除了分装咖啡液,其实这个小瓶子还有很多其他使用场景。比如可以当做调料瓶、茶叶罐、 果酒瓶、果酱瓶等,用途非常广泛。需要注意的是,我收到分装瓶才发现,120ml 的分装瓶是圆瓶的瓶身,35ml 是方瓶,然后我特地去看了一圈,网上其他店家售卖的 120ml 规格同款杯子也都是原瓶,或许是全部出自同一个工厂。
总的来说,我觉得选择 1 大 3 小这个组合的分装瓶对我来说足够日常使用,大的 120ml 可以装一些咖啡豆,小的我主要还是会用来装浓缩咖啡液。精致且实用,最重要的是价格很美丽。
在上期第 150 期一派投票《你会使用无线充电吗?》中,共有 1124 名派友热情参与,十分感谢!
大部分参与的派友(87%)其实都已经用上了无线充电,36% 的派友已经将其当作了主要的充电方式,不过最主流的用法依然是「有线充电为主、无线充电为辅」。
HeyJude (+21) 慢,烫,这两点足以劝退了。更何况磁吸也不一定是所有无线充设备的标配,只有在 Apple Watch 这种不得不无线的设备上采用。
当然,磁吸充电宝对于 iPhone 还是很友好的,逛街少带一根线。
Tino 迪诺 (+18) 买手机的时候赠了一个无线充电板,刚开始想起来会用,但感觉还是有线比较方便,主要是经常需要在充电的时候拿起手机,打断充电过程,无线充电可能会更适合办公室这类场景。
尚白 (+20) 虽然我接连多部手机都支持无线充电,但是无线充电器本身也要插电啊。有个底座在那儿,你要放一下,对准,还真不叫随手一放,跟有根线在那儿,你插一下,有差别吗?而且物理上来说,无线充一般比有线慢一点、烫一点,真是没有优点!所以我用无线充的场景,只会是用无线充电宝应急,能少带一根线。
害怕网络暴力 (+9) 基本上日常 95% 以上的场合都在用无线充电了。主要的原因还是生活轨迹和使用环境比较单一:
绝大多数情况,我都是把手机放在磁吸充电位上的,所以基本都是保持在 80%-100% 的电量区间,随时都是电力充足也就很少需要用到充电宝了(虽然我是一个重度充电头 & 充电宝爱好者,手上也有大量设备),真要外出紧急使用,还是用有线供电比较靠谱。
松爷私制 (+5) 我极度支持无线充电,纯主观原因如下:
ArTech 极光 (+3) 我觉得,如果大家平时用的无线充是圆形的平放的那种,那么它适用的场景可能就是放在桌上随时给手机充一会儿,而对于那种需要时不时看一眼通知或者各种信息的场景来说,就不太适合,不方便。
如果大家用的是那种直立式的无线充底座,能够倾斜放置手机,并且有那种桌面办公的场景,尤其是在需要频繁看通知的那种场景,那就等同于一个手机支架附加了充电的属性,我觉得这种形态的无线充还挺好的,至少谈不上有啥毛病,属于那种完全可用,但也不是绝对刚需的产品。
Shu_V (+3) 手机是否支持无线充电是我选择的必要条件。
少数派_973438 (+3) 其实我觉得无线充电不好用,但是却变成了我最主要的充电方式。工位上面 MagSafe 一吸,开始上班。下班往车子的手机座上一放,又开始充电了。这样一套下来,我回家电池电量很足,玩一晚上,第二天再重复。周末的时候就插线充电。
别惹小炸毛 (+3) 之前买过一个小米的无线充电板,120w 的插头,可以支持三个设备随意放,拿起放下无感, 用来充 iPhone 和 无线耳机很方便,至于现在的 MagSafe 和插线的步骤也差不多,都有一个 「强硬」 的交互过程。
如风如光 (+2) 讨厌线缆的束缚,所以从三星 S6 和 Nexus 7 开始一直坚持无线充。生活固定的两点一线,车载和办公桌上的无线充让我可以基本告别关机焦虑。
明明同学 (+2) 车子上支持 50w 无线充电,坐上驾驶位就把手机放上去,下车就拿走,忘记拿了车机也会提醒,基本开车就不用担心电量问题。家里有个无线充电,但是功率比较小,在家还是有线充电更方便快速一点。
飞来飞去的闲蛋超人 (+1) 无线充电在 「办公室」 和 「在家暂时不用手机」 的场景非常好用,省去 「插线」 这个动作看似没什么,习惯就会明白是多么的方便!其实我们绝大多数时候根本不需要什么 120W 秒充。
wkkypp (+1) 买了 Qi2 的小米无线磁吸充电宝,基本上一直插线当桌面手机支架用的,很方便
文某君 (+1) 已经有七八年基本不用有线充电了(除出差外)。
以前用索尼 Xperia Z2,有个官方的触点式磁吸底座,因为那时手机充电速度普遍很慢,所以这种触点式无线充的便捷和优雅是相当超前的,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
后来用 iPhone X,试遍了各种立式和卧式无线充,坚定了立式无线充才是正解。一是更好对齐、二是可以边充边看。
再后来就有了 MagSafe 和 Standby Mode,无线充变得越来越好玩~速度什么的,完全无所谓啦。
小杨爱捣鼓 (+1) 放在左手边 正好
不加柠檬的炸鸡 (+1) 换了第二代 AirPods Pro(手机和手表的 MagSafe 都支持),我在实际使用中很少需要同时给三个设备充电,所以买了一块绿联的二合一无线充电,能平衡功能性和便携性(大多数时候是占桌面面积),唯一的缺点是充🍎⌚慢而且热,放在公司用。
目前还想再买一个二合一放家里 & 旅行用,最想要是苹果可能已经不打算出的 USB-C 版 MagSafe Duo🥲,看过很多其他的都感觉不好看 / 不便携。
Trebuh (+0) 冬天会用 magsafe 无线充,夏天太热了就不用了
啊權權權兒 (+0) 睡覺的時候都放在麥金石上面充電哈
零叁 72 (+0) 我目前主力是米 120w 充电板(下方白色)+50/55w 无线充(黑色立式),在家和公司都是这套组合,自我感觉是无线充重度用户。国产高功率无线充都还可以(小米 / 华为 /vivo/oppo),而 MagSafe 是真的不行,快跑!(当时在 iPhone 13 上体验的。)
米 11 开始把无线充用作主力充电方式(当时只有黑色立式的充电器),主打是随充随用,外加偶尔客串手机支架。最常见场景比如开完会随手一放就能快速充,以及防止工作忙一天,快下班发现要没电的尴尬事。
顺带提,关于无线充伤不伤电池。我三年多的使用体验下来(米 11/12/13),由于我很少走全放电循环(电池用到低电量再充满),所以电池状态一直都还不错。
优点:随手一放快速充电,避免线材损耗。立式充电器配上支架(黑色充电器左右的 「小耳朵」,用于横放的)可以实现无感充电,不用刻意确定位置。
缺点:①热,无线充带风扇,手机(米 13)会发热,但不明显。以前的米 11 米 12 如果在室温 25+,则很可能热到屏幕没法碰。现在米 13 带个壳是完全可接受的。(写本评论时正好从 64→100,摸了下,没啥发热。)
②噪音,安静环境会比较明显(比如深夜卧室),但在办公室则会完全淹没于环境噪音中,距离 1m 也无感。
李赫伯特 (+0) 在家和公司我只用无线充电,图一个方便放、取单手操作。15W 已经可以接受了。
March 是三月 (+0) 基本不用有线了,固定场所办公生活都有 Magsafe,随包带一个磁吸充电宝应急。随放随充,随时满电,除非你的工作生活一直是玩手机,否则真没啥用
sjrh (+0) 暂时不用,以前用 xs 系列手机时用过那种 5w 的无线冲(小米、倍思等品牌的),感觉对电池健康度有影响,用的那段时间电池健康度掉得快。现在换 15 系列了,不知道 MagSafe 充电器如何。现在手机电量能支撑我晚上回到家再充电,暂时不考虑无线充电了。
香花桥 (+0) 自从 iOS 更新了这个功能后就入了台 EVA 限定磁吸充电,晚上一放,第二天就满了,反正 MAX 电量足,白天也就不需要快充了,从此告别充电线,什么时候 MacBook 也能无线就完美了.
两米青年 (+0) 我不用无线充电,第一是因为贵,总感觉不值,被割一刀。二是我的 iPhone14 散热已经很差了,电量掉的很快。三是我买了 13 块钱的自带双线充电宝,巨好用,能冲 60-70%,插上打电话也不费劲。
📢:下一期的一派讨论是《晒晒你的桌面/锁屏小组件?》,欢迎来聊。
如果你也想分享「新玩意」🔉:
成功入选本栏目还可以得到 108 元的「剁手红包」🧧。如果你有兴趣参与,就赶紧来稿吧!
>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了解更多的新玩意 🆒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
© 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并授权少数派独家使用,未经少数派许可,不得转载使用。